第(2/3)页 就在此时。 站在两人身后的年轻人忽然插嘴说道:“如果明帝国派遣陆军登陆印度呢?” 纳尔逊和理查德微微一愣。 纳尔逊看向了插话的年轻人,眼神之中带着几分不在意和轻蔑。 这个名叫阿瑟.韦尔斯利的年轻人是理查德.韦尔斯利的弟弟,肩膀上已经扛着上校的军衔了。 不过。 他的军衔不是来自于战功,而是.....捐官。 是的。 大英帝国也和清帝国一样,是有捐官的。 韦尔斯利侯爵家族的爵位,被理查德继承了。 所以阿瑟就只能自谋出路了。 他在皮涅罗尔军事学院学习的时候就被评价为“体质虚弱不专注于学习”,评价并不高。 因此在毕业之后。 他也没捞到什么好的位置。 好在韦尔斯利家族在英国是有相当人脉的,其长兄理查德帮助他加入了第73高地团,谋得了一个炮兵中尉的位置。 这个73高地团是驻扎在印度的,但是凭借着家族关系,韦尔斯利并没有被调往印度,而是留在了英国。 随后他就利用家族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调动,最后是谋到了爱尔兰总督的助手的位置,作为一名军官,他在这些年几乎都没有参加过一场战斗,执行过一次军事任务。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他的军衔从中尉稳步提升到了上校——韦尔斯利家族为了他这个不成器的小儿子还真的是下了血本了。 这也给阿瑟带来了一个绰号“韦尔斯利家的花瓶”。 而现在。 韦尔斯利侯爵理查德履任印度总督,这次也带上了这位韦尔斯利家的小老弟。 并且还以上校军衔得到了驻印英军第33师的师长的位置,成为了英国在印度新增一个师的驻军的总指挥。 如此一来。 英国陆军在印度驻扎的总兵力达到了一万三千人。 可以说是历史新高了——这完全是因为大明崛起带来的影响。 不过在纳尔逊看来。 让这样一名看起来毛都还没长齐,甚至都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韦尔斯利上校来指挥英军的一个师。 实在是有些太不像话了。 好在印度方面陆地上的战斗的对手主要是印度当地的土邦。 一般也没有什么太激烈的战斗。 至于明军登陆印度? 这种可能性英国内阁也有过讨论。 最后的结论是。 现在中国正处在明、清、太平天国三方的混战之中。 朱道桦不可能派遣他宝贵的陆军前往印度,因为这会分散他的陆军的兵力。 在欧洲。 大陆国家通常都要面临着大陆军和大海军的选择——而选择通常也是前者。 像是法国、奥地利欧陆国家。 他们的绝大部分的精力都要放在陆军上,陆军就会耗费了他们绝大部分的军费,留给海军的军费就很少了。 而英国之所以能够拥有海洋霸权,很大的原因在于英国是岛国,他们可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发展大海军,同时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国土的陆地防御。 按照欧洲经验。 有大陆军的国家想要发展大海军,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这个明帝国一方面没有这个海洋投送能力,把他们的陆军送上印度。 另外一方面... 他们自己的陆军力量分散到印度这个对明帝国来说属于是边缘势力的区域,实在是显得有些不太明智。 毕竟他们真正的核心利益在中国,在中国北方。 “如果那位中国陛下聪明的话,他就不会在这个时候分散他的力量!” 纳尔逊说道。 理查德.韦尔斯利也拍了拍阿瑟的肩膀。 第(2/3)页